对于绝大多数隔代教育家庭而言,并非父母故意逃避养育子女的责任,只是确实存在言不由衷的苦衷,特别是对于一些常年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而言,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更没有适合的就读学校,最终不得不把孩子寄养在农村老家,由此就不得不面对隔代教养的问题,但隔代教养的种种负面影响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么如何真正限度地弥补因隔代教养给儿童在心理上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呢?归根结底还是要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
首先,作为父母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主动关系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互联网和电话的普及,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条件,作为父母,可能远在千里,也可能从早忙到晚,但无论如何也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其意义并在在于说什么,更在与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使儿童能与其他儿童一样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位称职的父母的必修课。
其次,要经常与自己的父母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近况和表现,并给父母提供一些合理有效的关于抚养孩子的建议和方法。农村老年人在面对孙辈的时候,往往会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溺爱,一种就是过度放任,在溺爱型的祖辈中,对孙辈的照顾是尽职尽责,给予孙辈,特别是男孩更是宠爱有加,对于孙辈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无条件满足,甚至有些祖辈还替代了孙辈完成家庭作业的任务,对于零花钱那更是“慷慨”,这些固然都是爱的表现,但这种错爱可能养成儿童极端自我中心、极度依赖、任性的个性,这是过度溺爱型孩子的表现;对于那些过度放任型的孩子还表现极度冷漠、孤僻、我行我素、多疑、自卑等个性特征,显然这两类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儿童健康个性的养成,但这却是隔代教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问题,因此,作为承担抚养孙辈任务的祖辈,既不能对孩子过于溺爱、也不能对孩子过于放任,做到松弛有度,该鼓励时要鼓励,该批评时要批评,总之要以“严”字当头,绝不能纵容儿童的各种不良行为。
再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接孩子来城里小聚,如寒暑假期间。亲情始终是贯穿儿童心理发展的一条主线,亲情的缺失或错位对儿童来说都有可能早晨无法弥补的心理阴影,因此,让儿童感受亲情的温暖是最有效的方式。
另外,作为学校也加强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做好相应的心理应对措施,对于那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好必要的心理干预,还可以与有关心理咨询机构或儿童咨询专家寻求有效的合作,并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反馈双方的信息,只有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才在真正上弥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各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