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7621430
首页 咨询项目 关于我们 神光文集 经典案例 咨询专家
手机版本

上海心理咨询

咨询解答| 公益讲座 机构分部| 招聘专区
021-37621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彭瑞林解读人生 >

教你两招收服不听话的孩子!

时间:2021-08-01 15:58来源:上海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上海心理咨询 点击:
彭氏格言之六:孩子与父母的互动,永远是尝试(下)
今天讲的格言是:
  孩子与父母的互动,永远是尝试,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你坚持他就妥协,你妥协他就坚持。 
  下半篇我们讲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是如何尝试的。
  父母怎么做才能确保通过这种互动,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首先。我们先从新生儿讲起。
  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只有父母,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他会通过尝试的互动,一点点地积累经验。
  比如孩子饿了,因为不会表达,非常着急,一急就“哭”,当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声,想起宝宝一定是饿了,就赶快喂奶。
  这样,孩子就知道,只要想吃了,就可以通过“哭”让妈妈明白自己饿了。
  后来,尿尿、拉屎、或是不舒服了的时候都可以通过“哭”来告诉妈妈自己的需求。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孩子与父母的互动同样逐步升级,孩子上学了,回来做作业时候口渴,就喊妈妈给送杯水过来。妈妈说你自己倒,孩子会说我在做作业呢。等到妈妈把水送过来,孩子逐渐发现,在家里,做作业是个很好的理由,只要想让父母给自己干活,都可以用这个理由来实现。
  如果某一次,孩子的某一个要求被父母拒绝,孩子一气之下就不去上学了,当孩子发现父母担心自己不上学会跟不上学校进度而妥协时,孩子又多了一个非常好的要挟武器---“上学”。
  孩子其实太懂父母了,孩子在互动当中发现父母非常在意自己的健康、学习和“家庭和谐”或是“面子”的时候,就会用父母的这些“担心”作为筹码相要挟父母,从而达到让父母闭嘴或是妥协之目的。
  讲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
  有一个孩子,妈妈规定他如果晚上出去玩耍,最晚九点前必须回家。
  有一次,晚上已经11点了孩子还没回家,也没有跟父母打招呼。妈妈就生气了,把门从里面反锁了,想用此来警告一下孩子。
  23:30,孩子回来了,用钥匙开了几次门,打不开,妈妈寻思:孩子现在一定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会敲门,等孩子敲门的时候,狠狠骂他几句解解恨,然后,给他约法三章,然后再放进来。
  谁知,妈妈等了许久,孩子还是没有敲门,更谈不上求饶,妈妈就开始担心外面这么冷,孩子会不会冻坏了?忍不住,打开门一看,发现孩子不在走廊,妈妈更急了,给孩子发了一条短信,你在哪里?
  信息犹如石沉大海,妈妈在家里焦虑的等待着孩子的回复,许久,孩子回了一句,我身体很不舒服,很难受,在外面走走。
  妈妈这下开始难受了,又开始自责了,更加担心了,孩子为何会不舒服?为何这么难受?不会有事吧?特别后悔把孩子关在外面。
  妈妈觉得自己已经给孩子信息了,也算是给他台阶了,孩子肯定会回来敲门,于是继续等待,理性告诉她,她要坚持,只要孩子回来,还是一定要先骂他一气。
  过了许久,妈妈还是没有等到孩子来敲门,再次憋不住了,开门一看,孩子就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听到妈妈开门,头都不回,妈妈生气了,又把门关上了。
  妈妈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把门打开了,相当再次给你一个台阶,你就应该顺势进门,没想到,孩子就是坐着台阶上一动不动,头都懒得抬一下。
  就这样,妈妈在门里孩子在门外,僵持了很久,最后还是妈妈认输,又把门打开,看到孩子还是不动,就说了一句:你进不进来?
  孩子还是不理不睬。
  妈妈真的很生气吗,走上前,去拉孩子,没想到不拉还不要紧,一拉就出问题了,孩子就倒地下了,妈妈大惊失色,你怎么了?孩子不说话,就开始在那里浑身抽搐。
  妈妈此时非常紧张和恐惧,刚才想到的什么发脾气,什么生气,全部抛到了脑后,她使劲将孩子拉进家门,看到孩子还在那里抽搐,妈妈以为孩子是冻坏了,就拿出被子盖在孩子身上,抱着孩子一边哭一边问孩子:你怎么了?你哪里不舒服?你告诉妈妈,妈妈好帮你,是妈妈混账,妈妈不该把你关在外面,外面这么冷,是不是把你冻坏了啊!
  娘俩折腾了十好几分钟,孩子终于平静下来了,妈妈很累了,看到孩子慢慢恢复正常,妈妈也放心了,然后,各自上床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跟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有说有笑。
  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这个小故事中的孩子其实早已通过各种互动、各种尝试把妈妈研究得很透彻,他明知晚归妈妈会很生气,也知道妈妈可能会采取什么行动,但是他不怕,因为他有太多的办法能够打败妈妈。
  当孩子用钥匙打不开门时,他知道妈妈生气了,如果继续敲门换来的肯定是一顿臭骂,于是孩子就主动走开了,夜深人静的,他知道妈妈肯定会担心自己的安全,当接到妈妈的信息时,他就笑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赢定了,所以,他过了许久才给妈妈一个信息,他知道这么做效果会更好,然后很平静地,不带任何情绪的告诉妈妈:我很难受、不舒服,在外面走走,实践证明,孩子的悲情牌在妈妈这里超好用。
  孩子回完信息就知道妈妈会担心,于是慢慢走回来,但是,还不能敲门,因为妈妈虽然担心,可还在气头上,必须再出一招,等妈妈再次开门时,他就知道妈妈坚持不住了,只要自己再坚持一会妈妈就会彻底妥协,当妈妈又一次开门上来拉自己时,孩子顺势到在地下,装抽搐,这样才显得自己的难受是真的。
  此时的妈妈不慌才怪,当妈妈把孩子拉进房间,在那里又哭又嚎,孩子在那里继续抽搐,十多分钟过去了,两个人都折腾得累了,最重要的是妈妈认错了,孩子的目的达到了,就很大度的停止了自己的抽动,然后,妈妈抱着“大病初愈”的孩子静静地躺了一会,各自回房睡觉,此事就不了了之,最终,此事件以孩子完胜而告终。
  这些不是分析推理,也不是猜测得到的信息,是我跟孩子交流之后敏锐察觉到的孩子内心活动。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是何感受?
  在与父母尝试性互动中,所有的孩子都会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你坚持他妥协,你妥协他就坚持。
  有一个我特别欣赏的家长,平常孩子们都喜欢来到找她的宝贝闺女小昕玩耍,小朋友来以后,只要小昕说:妈,今晚好几个同学来家里玩,您能不能上某某阿姨家去唠唠嗑,让我们几个孩子痛痛快快的玩个痛快?妈妈总是毫不犹豫的说:好嘞。
  有一天,孩子们相约再次来到家里,看到小昕妈妈还在家里,就问小昕:你妈怎么还在家里?小昕说:今天妈妈的状态不好,我们玩的时候注意点就行了。
  有一个小朋友不死心,对小昕妈妈说:阿姨,我妈想请您过去聊天,正好我们在您家玩好不好?小昕妈看了小朋友一眼,不作应答,然后,小朋友重复了一遍,阿姨还是不语(其实,妈妈只是想看看她如果坚持不出去,孩子们会有什么反应,这也是妈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在进行尝试)。
  此时,小昕及时制止了小伙伴说:我妈就这脾气,她如果要去,看到你们来了,你不用说或最多说一遍她就去了,如果说两遍她还不去,那她今晚就不会去了,你说再多也没有用,相反,把她脾气弄上来,会把我们都撵出去的。吓得小伙伴伸伸舌头不敢继续劝说了,小昕继续说:没事,我们玩我们的,只要不过分,我妈是不会干涉我们的,我们只当她是透明人。
  妈妈听到这里,心里笑了,孩子把自己摸得真透,也很高兴,只要自己坚持住底线,孩子就不会越雷池一步。
  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不断地尝试而改进自己的互动方式,同样,父母也应该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互动方式,完善自己的管理。
  第一个小故事的孩子就是把与妈妈的互动研究的太透彻,所以,每次都能够顺利的转危为安而且还能完胜,妈妈的话在孩子那里就会失去任何意义,更谈不上外力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孩子就会因此而养成一个错误的互动习惯,还会把这种错误的成功经验延伸到成年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延伸到与爱人的互动和与上司的互动中,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本人。
  现实中,每个孩子性格都不一样,在与父母互动过程中,模式不一样。
  第二个小故事的妈妈就特别睿智,从小就注重与孩子互动中自己底线的设立,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不同意,从不朝令夕改或是夕令朝改,从不情绪化管理,当孩子在与妈妈互动中,如果触及到妈妈设立的底线,就会受到相对应的处罚时,孩子就会记住,妈妈的底线是不可破。就像国家的法律,触犯了就要受到惩罚,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敢触及法律的,这就是法律威严所在。
  今天,我讲了正反两面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从中都有所收获。特别是我们的孩子,当你听到我讲的这些故事,你会发现自己想获得的那一点点暂时的利益,可能会伤及到你自己一辈子的幸福。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出在我们家长。孩子是无法用他现在的经验看到更远的未来,但是我们家长可以看到,所以家长就要去学会引导孩子。这也是我讲这条格言的最终目的,保持父母的外力,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