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学渣厌学(一)
------天津十六岁高一男生小江
据小江父母介绍,小江从小就是一个外向、开朗、活泼、阳光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做生意的,比较忙,对孩子的关注不是很多,除了物质方面以外,陪伴啊、互动啊比较缺失。小江从小也比较听话,也很喜欢跟别人玩,也喜欢跟别人说话,从小到大就没看到孩子在家里看过教科书,孩子看得最多的就是课外书籍,所以,孩子的课外知识特别丰富。只要说起话来,真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论天南海北他都能跟你聊很久。
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就一直处于班级的垫底,为此,父母很头痛也很无奈。父母也曾经跟老师交流过,老师告诉小江父母说,孩子在学校注意力根本就不集中,上课老开小差,经常在那里发呆。只要一下课,就往外面跑,喜欢打闹,好动,但也不像是多动症那样停不下来的动。小江不喜欢做家庭作业,课堂上的作业也总是敷衍了事。
有的时候父母也能感觉到小江很想学习、很想学好,但是,就是看不到小江像别的孩子那样用功,更看不到小江的学习成绩往上走。
升入初中后,父母认识到学习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自己从来就没有真正走近孩子,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于是,妈妈放下手头上的活,开始陪伴孩子,也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了。妈妈感觉做得还比较好,她不是逼着孩子学习,而是更多采取引导的方式,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起色,中考时以特长生的身份保送到高中。
到了高中小江就出问题了,真正次摸底考试就拿了个倒数真正,这一下严重挫伤了小江的自尊心。慢慢地,老师说小江上课基本上不听讲,和同学们也不怎么交流。回到家里也不做作业,脾气更加暴躁,也不允许父母进自己的房间。有的时候小江告诉父母,你们别打扰我,我要准备学习了。但是,每次说完,就看不到有下文了。
妈妈跟孩子沟通时曾经问过孩子,你为什么不学习呢?小江回答说,在学校里不开心、不想学,也学不进去,讨厌学校、讨厌老师、讨厌同学,更讨厌自己。
案例二:学渣厌学(二)
------广东十四岁初二男生
妈妈叙述:
孩子不上学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孩子除了闷在家里整天痴迷于手机游戏外,哪里也不去,也不跟父母交流,作息时间完全颠倒。每天就做两件事情——睡觉和玩手机,吃饭对他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
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阳光、开朗、活泼、自信,虽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是还算听话。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孩子就慢慢变了,孩子开始说,在学校学习压力太大,不太想上学了。
当时我和他爸爸也没太在意孩子的话,我们感觉孩子是遇到困难想逃避,是被我们娇生惯养习惯了,比较任性而已,这些话也就是说说。考虑到孩子这么小的年龄,不上学能干什么啊?所以我和他爸爸不同意孩子的无理要求,让孩子坚持上学。
从那以后,孩子在家里就像发神经一样,整天说我们的不好。说他小时候我们对他是如何如何的严厉、如何如何的对不起他、如何如何的不理解他、哪一次冤枉了他、哪一次打了他、哪一次把他的东西弄丢了等等。慢慢地孩子也不去上学了,在家里除了数落我们的不是,就是玩手机。我如果不顺从他的意思,就对我拳打脚踢。
就这样孩子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我们觉得既然孩子不讲道理,那就用行为来干预孩子,让他去上学。但是,每次干预,孩子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不吃饭、砸东西、骂我、打我,有的时候还拿刀吓唬我,威胁我,说要杀掉我然后再自杀。那个歇斯底里的样子,我们看了都害怕。结果是干预一次失败一次,孩子反而更变本加厉一次。
孩子在家里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脾气也越来越大。他还在网上查找出一些症状,然后告诉我们,他就有那些症状,什么胸闷、头痛、难受、恶心、呕吐、生不如死等等。真真假假,把我们都搞蒙了,不知道他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如果要他上学,他就用头撞桌子,然后说自己脑震荡,难受,不能去学校。
考虑到孩子这样下去就完了,我们就耐着性子跟孩子商量,既然不愿意上国内的学校,咱就想办法上国际学校,要不先上雅思?孩子也同意了,白天上雅思,晚上一回来还是手机不离手。睡觉时间开始推迟,起床时间也推迟了。他的理由是,他要把白天耽误的游戏时间补回来,睡得晚起得肯定晚。就这样坚持了没几天又不去了。
没办法,我们又给孩子联系了一所上海的国际学校,报了名也交了钱,结果孩子去了一天又不去了,说那里不好,还是想出国。我们告诉他想出国就要读雅思,读雅思就要坚持。他一听,马上又改口说,先休息一年,明年再读。
就这样,孩子又萎缩在家里,整天玩游戏。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孩子在不玩游戏的时间里特别难受,就跟吸毒的人毒瘾爆发时一样。
我们非常担心,明年他真的能上学吗?
专家(作者)分析:
我们经常会说——眼见为实,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的却不一定是真实的。
我很认同一些家长的话,既然孩子不在意学习成绩,孩子在学校就不会有太大压力,也就是说孩子在学校里是比较放松的,比较舒服的。相反,孩子如果不上学还要面对父母的批评教育,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是不快乐的。那么,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呢?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呢?孩子上学为什么会难受呢?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家长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