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7621430
首页 咨询项目 关于我们 神光文集 经典案例 咨询专家
手机版本

上海心理咨询

咨询解答| 公益讲座 机构分部| 招聘专区
021-37621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神光心理咨询中心彭瑞林老师案例详解恐惧

时间:2018-08-01 13:1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有人说恐惧症是因为我们恐惧症朋友的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出现了问题,也有人说是我们恐惧症朋友的血浆出了问题,还有人说是恐惧症患者大脑里多了某种物质,更有人说是我们恐惧症朋友的认知出了问题;真的是这些原因才导致我们恐惧症的产生吗?
 
  对此,神光心理彭瑞林老师做出如下的分析解答: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广场恐惧症、对视恐惧症、强迫症恐惧症、幽闭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还是恐犬症(狗或是被狗咬后)、恐艾症(艾滋病)等,都属于恐惧症的一种,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而深层次的问题基本相同。那么,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神光心理咨询中心)的恐惧症专家小组,经过了10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排除了恐惧症是因为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发现患有恐惧症的朋友,都有一些相同的特质,那就是:敏感多疑、受暗示性强、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体、害怕受到伤害、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内心很要强、理性、喜欢胡思乱想、掩饰性很强、完美主义、特别是喜欢胡思乱想等特质,而这些特质才是造成恐惧症形成的真正原因所在,那么这么些特质又是怎么来的呢?这才是我们要搞懂的原因。
 
  恐惧症是怎么形成的呢?
 
  神光心理彭瑞林老师下面以对视恐惧为例,简单地分析它的形成过程(具体形成原因会在相关论文里面发表):原来,有对视恐惧的朋友都是缺乏安全感的朋友,他们要强、完美、害怕失败、喜欢思考、在乎他人的看法(也有的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具体分析这里免),他们喜欢无意识地去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做事很认真,很完美,不允许自己失败,做任何事情前都喜欢思考一下,尽量做到完美,他们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如果某一天,在某个重要的人面前或是某个重要的场合里面做了某件事情,而这个事情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事后他就喜欢去评价,今天这个结果别人会怎么看我?别人会怎么评价我?然后开始自责继而开始后悔和内疚,接下来就会非常在意这件事情,脑子里就会不停地去思考这件事情,总觉得这件事情没做好,总想着下次有时间或是有机会要将这件事情或是这个影响挽救回来,于是乎,就非常在意下次挽回影响的行动。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越是在意那件事的时候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出现失误,越失误就越内疚,越内疚就越在意,越在意就越紧张、越失误,就越是担心自己的完美形象在别人眼里出打折、会扣分,于是这样恶性循环下来,自己就不敢再见那个人了,更不敢去看那个人或是跟那个人对视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心虚了,害怕别人看透自己内心的感受,他觉得自己在那个人眼里已经不真正了,慢慢地开始回避那个人、不敢看那个人,然后症状就开始慢慢泛化,慢慢发展到不敢看跟那个人有点类似的人,再泛化到不敢看跟那个人的性别相同的人,最后泛化到不敢看所有的人,不敢和所有人对视。这就是对视恐惧症的形成过程。
 
  下面,神光心理彭瑞林老师将分析恐艾症、恐犬症的形成过程:
 
  恐艾症、恐犬症都属于恐惧症,而有恐惧症的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们除了上面所谈到的特质外,还过分在意自己的身体,越是自己喜欢的,他越在意,越害怕失去,有这种特质的人如果喜欢自己的父母,他就会过分在意自己父母的身体和安危,喜欢自己的爱人和孩子的就会过分在意爱人和孩子的安全,但是有这种特质的人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感觉,而是要经过某个事件的刺激,然后突然发现自己开始担心、害怕起来了。
 
  如:某求助者在遇到某刺激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报道或是电视里面提到艾滋病或是狂犬病是怎么来的,后果是什么?或是自己的同事等是因为艾滋病或狂犬病等离去的,或是在闲谈中听某人无意中谈起此事,这个时候,以前如果有过高危行为或是被狗咬过的求助者就会担心,自己会不会得艾滋病?会不会得狂犬病?自己会不会出问题,有了这个想法后就发现,这个想法越来越厉害,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有不适感,越来越严重,怎么也控制不住,整天生活在焦虑、恐惧之中。
 
  于是乎,无休止地上网查原因、症状、查结果等,发现网络上面说的跟自己越来越像,自己身上也越来越有他们描述的那样的感觉,于是一次次地上医院做检查或是打疫苗,一次次地看到阴性报告,一次次地放心,但是,这个放心只是一瞬间的事,然后再是一次次地检查,无休止地怀疑,无休止地焦虑、紧张、恐惧等,自己理性知道这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就是控制不住地怀疑、担心、恐惧、害怕。最终导致恐惧症的形成。
 
  以上就是神光心理彭瑞林老师对恐惧症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解释。
 
  神光心理咨询中心
 
  首席心理师彭瑞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