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求助者而言,要想使心理咨询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接受心理咨询前需要对心理咨询形成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有如下几点是值得分享的:
一是在咨询前需要有明确的求助动机,这是取得理想心理咨询效果的基本条件。
当求助者能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痛苦,并有强烈地从中摆脱这种内心痛苦的意愿的时候,就会很主动地配合咨询师的咨询工作,也会有助于咨询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并能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其中。
二是要打消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
通常情况下求助者担心和顾虑的并不是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心理咨询的效果、咨询形式及收费等方面的问题,而是社会上形成的一些对心理咨询认识上的偏差的问题。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尽管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在实际上的接纳程度并不高,这与人们对心理咨询认识上的偏差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总有一些将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等同起来,因此,一旦被人知道有求助过心理咨询的经历,往往就会被人为地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出于这样的顾虑,很多有求助需要的当事人即使知道自己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不敢冒然前去接受心理咨询,这是比较普遍的顾虑,还有部分人的顾虑表现对咨询师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收费标准、隐私保护等方面,特别是会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被泄漏或者担心受到咨询师道德方面的指责等,求助者存在上述顾虑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也是可以在初诊接待时通过增进彼此的信任和了解来化解的。
三是需要对心理咨询的效果有客观、理性的评估,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配合心理咨询专家的心理调节工作。
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不是心理咨询师单方面唱独角戏的过程,它需要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的良性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调节效果,但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很多求助者并不懂这样的道理,将其与医患关系的模式等同起来,认为只要接受了心理医生的“灵丹妙药”,自己不用付出如何努力就可以达到彻底摆脱心理症状的效果,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些不知情的来访者主观上一厢情愿的结果。心理问题的由来并非一蹴而就,当求助者前来寻求帮助时很多心理问题已经堆积了很长时间,有些可能已经演化为重度心理疾病,但求助者却并一定了解自己心理症状的实际情况,而且实际面对的事实上很多来访者的心理症状远比其自述的要复杂和严重得多,所以,那么试图通过一次简单的交谈就能达到彻底根除症状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在接受心理调节的过程中一定要要耐心,并积极配合心理专家的工作,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心理咨询的效果,还有如果主观上认为心理咨询师上的专业水平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时,需要向咨询师主动澄清或可以提出终止咨询或请求转介其他咨询师,这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上述几种情况是我们在临床心理咨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心得,对有求助意愿的来访者会有所帮助,总之一句话,面对心理咨询求助者需要理性对待、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