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表明,强迫症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与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也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在临床症状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强迫与反强迫的心理冲突,所以在评估强迫症调节效果时这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即帮助求助者消除因强迫所引起的心理冲突。
那么,如何帮助强迫症人消除心理冲突呢?
这还得从心理冲突产生的来源说起,众所周知,我们的人格结构可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当人格层面中本我与超我难以平衡时,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又会以某种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表现出来,这也是我们所见到的强迫症状的最初来源,在之后与环境的互动中某些症状也会得到高度强化,经过反复强化后会形成某种固化的S—R连接,也就是说只要个体遭遇心理压力时都会在无意识状态下表现出某些固化的强迫行为,并最终导致强迫症状的不断再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一种缓解内部心理压力的方式,它一方面可以缓解个体内在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意识层面的心理压力对自我的侵犯,只是这些都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负性的行为方式被不断地强化,最终演化为一种习惯,由此也给当事人带来生理与心理上的巨大痛苦,更要命的是当事人自身竟然会毫无察觉,而且这些都是在一种近乎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所以对于当事人来说,很多时候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巨大痛苦,却意识不到痛苦从何而来,这都是因为当事人自身难以觉察到痛苦的来源。
因此,对于强迫症人来说,若要从根本上摆脱强迫症状的困扰,当下最要紧做的不是与自身的强迫症状做斗争,而是要回归强迫症状发生的心理意义,帮助当事人理解症状发生的过程,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调节,如果仅仅纠结于症状本身,这本身就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有时还可能起到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不管是对于强迫症人还是专业心理工作者都需要从症状之外来解读症状,这样才能有助于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