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7621430
首页 咨询项目 关于我们 神光文集 经典案例 咨询专家
手机版本

上海心理咨询

咨询解答| 公益讲座 机构分部| 招聘专区
021-37621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婚姻情感咨询中心 > 婚姻情感文章 >

神光文集---情感篇(二)

时间:2012-11-04 23:2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们一般把十八周岁以前的恋情定为早恋,早恋不一定是坏事,当然绝不能说是好事;早恋是一种相互的依恋,是一种精神缺失的弥补;早恋一般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关系或是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出现问题后所造成的,早恋孩子的父母需要认真的反省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应该如何去弥补。

    然绝大多数早恋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但也有早恋后学习成绩往上走的,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要因人而异;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多父母整天揪着心,提心吊胆,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早恋、有的父母偷偷地翻阅孩子的日记;有的父母通过各种手段,偷偷地调出孩子的通信记录;孩子晚到家了、跟哪些人玩了、跟谁的关系真正了等等,都要掌握得一清二楚;而最终的结果是你越是担心什么,什么就会不期而至;

    实早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对待早恋的态度和行为。发现孩子有早恋倾向,很多父母的做法是:偷看日记、跟踪、苦口婆心的说教、没收通信工具、转校、限制自由甚至暴力相向;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令问题复杂化;而正确的做法则是:及时找出引起早恋的原因并进行疏导而不是去堵,因为孩子处于青春期,处于逆反期,越堵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就会出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明着不行就来暗的,阳奉阴违,就是转校了也能够很快的再找一个。

    男生,15岁,两次被父母送至外地读书,最后一次是送至南京姑姑家附近的一所名校读书,妈妈常告诫儿子,尽量少给姑姑添麻烦,懂事的孩子就整天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每到周末,独自一个人站在宿舍的窗前,看着全校的同学一个个的都被自己的父母接回家去,那种羡慕、那种孤独、那种寂寞、那种无奈、那种自卑、那种悲伤、那种心痛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他曾多次的想象,自己的父母会不会突然出现在学校的校门口,把自己也从学校接回家去,全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团聚一次,每次想到这些,他就有股冲动,总想立即扑上去,依偎在父母怀抱里去感受那种渴望已久的踏实、亲切、舒服、放松的感觉;虽然理性上他知道父母是不会来的,因为父母从未提到过要来看望自己,在电话里除了训斥自己的学习不用功以外,就是问及自己是否吃饱了,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虽然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他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在那里等啊等,一直再告诉自己,可能会来,可能会来,然而天黑了,父母还是没有出现,孩子这才真正的放弃这个奢望,失望的坐在自己的床上,看着空空的学校宿舍,只剩下孤独的自己,就这样呆呆的坐着,直到天明。

    久,认识一个的女孩,她理解他、关心他、听他倾诉,就这样他们相互依恋、相互爱恋、相互鼓励,男生的学习因为爱的动力而开始往上走,但是,纸是保不住火的,早恋是大家最敏感的事情,不管你的学习成绩如何,学校和老师是绝不许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老师一个电话,家长就把孩子接回家,一顿痛责之后,转校、没收通信工具随之而来;没想到平常一直很善良的孩子,这次非常叛逆,他跟父母冲突,甚至以死来威胁父母。

    来,经过心理老师对整个过程的完整分析,父母终于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终于久违了的幸福笑声再次荡漾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

    啊,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真的很爱自己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管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罪、遭多少委屈都心甘情愿;但是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东西,那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后,这个孩子说出了一段让人深思的话:我当时真的很痛苦,没有人能够听我倾诉,也更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是她理解了我,是她每天陪伴着我,我当然离不开她,我当然会早恋;如果当时我是去上网,那一定是网络理解了我,我想我一定会依恋网络。我常想:当时我的爸爸妈妈如果能够理解我,我还会这样吗?

    记得中央电视台有这么一段公益广告:一个长期留守儿童对着镜头,跟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父母哭喊着:爸爸、妈妈回来吧,我不要这样的生活,我要你们,你们回来吧!

    撕心裂肺的哭喊,应该能够唤醒我们这些父母来重视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虽然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能够快乐;可你们知道孩子的幸福与快乐来自何处吗?是单纯的来自生活条件的提升了?居住环境的改善?学习成绩的真正?还是来自孩子将来的地位、收入或是事业的成功?你们是否认识到这些是孩子要的还是我们做家长要的呢?是否认识到我们对孩子的希望和期望是来自我们做父母的对自己这辈子的不如意所投射出来的呢?或是说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年天才的出家行为,那么多硕士、博士的自杀行为,还有最近的浙江高院副院长童兆洪自缢身亡事件等等说明了什么。